11月25日,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丝路产业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市举行。奇安信集团副总裁陈华平在此次论坛峰会上发表题为“网络安全新技术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题演讲。陈华平表示,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尤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复苏将起到关键的作用。而网络安全新技术能够助力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乃至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当前,随着全球都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牵引,开拓出新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模式,企业则通过数字化转型改造传统业务流程。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全面开启,数字技术已成为实现数字经济的关键手段,数字经济驱动全球经济复苏。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达30.2万亿美元。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达31.8万亿美元。与此同时,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平均名义增速为5.4%,高于同期全球GDP名义增速3.1个百分点。
陈华平表示,数字经济是未来的主流,但当前国际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着包括数字基础设施供应链断裂、各国对数据主权和隐私泄露的关切,以及开展跨国业务信任建立困难与成本高昂等问题。而网络安全新技术能够通过身份开放,建立互联互通的桥梁;通过数据流通,释放数据价值;通过传递信任,建立跨境协同合作机制,能够助力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乃至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陈华平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实现网络与实体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又需要保障网络安全。互联互通带来新的网络安全需求,而新的网络安全技术又保障互联互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双轮驱动的结构,两者相互驱动共同推动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必然面临着跨区域乃至跨国开展深层次的数字化交互与产业协同。
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的数据显示,2008-2018年,全球数字服务出口规模从18379.9 亿美元增长到29314.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8%。陈华平认为,随着数字经济跨区域、跨国的流通,需要新的网络安全技术提供保障,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身份开放、数据流通、信任传递。
首先,身份开放。传统的数字身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同组织之间的身份无法互认,因此也就无法互相访问,由此形成信息孤岛。同时,数字身份与物理实体间也无法一一对应,从而无法保证数字身份的真实性。新的网络安全技术为打通数字身份带来可能,例如5G的AKMA技术可以为5G用户打通从设备到网络再到应用的身份基础设施,从而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身份绑定、身份从基础设施到应用的传递、实体间基于身份的协同,而5G是全球统一的国际标准,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身份开放与互联。在开放身份的基础上,基于零信任架构可以实现细粒度的身份安全管理与访问控制,打破原有的数字壁垒,使数字身份成为数字经济的安全基础设施和建立连接的安全纽带。
其次,数据流通。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资产和生产要素。数据只有流通起来,才能够产生价值。数据流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数据的直接交换,即共享原始数据或者脱敏数据。另一种是数据价值挖掘,即不共享数据,只交换数据分析后得到的结果。然后通过包括多方计算、防水堡、联邦学习等技术,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数据价值交换。未来,基于数据流通的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建设离岸、跨境数据中心,通过建设隔离机制、共享交换机制、安全防护机制和监管机制,保障数据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推动数据跨境交易。
最后,信任传递。数字经济的参与方通常互不见面。因此如何建立信任进而达成合作,是十分困难且成本高昂的事。如果能通过网络建立和传递信任将极大推动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的信任机制包括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如基于身份的信任机制,也包括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如基于区块链的身份机制。对于全球数字经济而言,可以开展灵活的、混合的信任机制,不同的机制互相配合,从而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建立远程跨境的信任机制,从而开展业务合作和产业协同。
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丝路产业合作论坛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导,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东盟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广西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论坛以“数聚丝路,智联未来”为论坛主题,以“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重点内容,邀请中国与东盟国家数字经济主管部门官员、知名企业家、权威专家等共同分享数字经济发展最新动态。